【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作者:一只大喵咪1201
🐱专栏:《理解ARM架构》
🔥格言: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UART原理

UART的全称是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即异步发送和接收。
串口在嵌入式中用途非常的广泛,主要的用途有:

  • 打印调试信息;
  • 外接各种模块:GPS、蓝牙;

串口因为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广受欢迎。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串口通信只需要三根线,发送(TXD)、接收(RXD)、地线(GND)。

  • 通信双方的TXD与对方的RXD相连。

串口发送数据是以帧格式一帧一帧来发的,帧格式由1bit起始位,8或9bit数据位,1或1.5或2bit校验位,1bit停止位组成。

  • 通常情况下都使用8bit数据位,不适用校验位,这样的一帧数据有10个bit。

校验位又叫奇偶校验位,如果8个数据位加校验位中比特为位1的个数是奇数,校验位就是1,否则就是0。

由于现在电子技术的逐渐成熟,串口通信很少出错,所以校验位使用的不多。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是一帧数据传送时的逻辑电平示意图。

  • 发送方将自己的TXD线从高电平拉到低电平,保持一段时间,接收方读取到自己的RXD线由高到底以后就知道要接收数据了。
  • 发送方按照自己发送的这个字节,从低位开始,改变TXD线的电平,每改变一次保持一段时间,如此反复8次完成一字节数据的发送。
  • 接收方在自己RXD线上的电平保持期间的中间时刻,根据电平状态记录该比特位的值,最后组合成一字节数据。
  • 发送方将一字节数据发送完毕后,将自己的TXD线拉高方便下次发送数据,接收方在接收到8bit数据以后,并且检测到自己RXD线是高电平,就知道这一帧数据传送完毕了。

上面描述数据发送过程中电平维持的时间,就是根据波特率来确定的,一般选波特率都会有9600,19200,115200等选项。

  • 波特率:可以简单理解为,串口通信过程中1秒钟能发送的比特位个数。
  • 波特率是通信双方约定好的,一个按照这个速度发送数据,另一个按照这个速度接收数据。

逻辑电平: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是本喵使用的ARM开发板串口发出的电平信号,在xV至5V之间,就认为是逻辑1,在0V至yV之间就为逻辑0,这叫做TTL/CMOS逻辑电平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是RS-232逻辑电平,在-12V至-3V之间,就认为是逻辑1,在+3V至+12V之间就为逻辑0,RS-232的电平比TTL/CMOS高,能传输更远的距离,在工业上用得比较多。

可以看到,RS-232与TTL/CMOS相同逻辑电平对应的真实电压正负是相反的。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ARM芯片上的串口都是TTL电平的,通过板子上或者外接的电平转换芯片,转成RS232接口,连接到电脑的RS232串口上,实现两者的数据传输。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现在的电脑越来越少有RS232串口的接口,但USB是几乎都有的。因此使用USB串口芯片将ARM芯片上的TTL电平转换成USB串口协议,即可通过USB与电脑数据传输。

  • 无论那种接口,板子上的芯片IO口输出的都是TTL/CMOS电平,我们在写程序时仅需要关心输出的逻辑电平即可。

🍟编程

一款ARM芯片上会有多个USART串口,一般UART1用来输出调试信息,这里本喵也使用USART1。

确定引脚: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本喵使用的STMF103ZET6芯片上,USART1的USART1_RX、USART1_TX,接到了PA10、PA9。

将引脚配置为UART功能:

  • 使能GPIOA/USART1模块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是,RCC_APB2ENR寄存器,GPIOA模块、USART1模块的使能都是在这一个寄存器里实现。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从芯片手册中查看Reset and clock control RCC寄存器的基地址是0x40021000,再根据RCC_APB2ENR的偏移地址0x18得到该寄存器的绝对地址是0x40021000 + 0x18

将该寄存器的bit2和bit14写一,此时就使能了GPIOA和USART1模块。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 配置引脚功能

从上面的芯片原理图可以知道,PA9、PA10有三种功能:GPIO、USART1、TIMER1,所以这里要将其配置为USAT1功能。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GPIOx_CRH寄存器,该寄存器的绝对地址是0x40010800 + 0x04,PA9配置为输出,所以将MODE9代表的bit4和bit5配置成01,将CNF9代表的bit6和bit7配置为10

PA10配置为输入,将MODE10代表的bit8和bit9配置为00,再将CNF10代表的bit10和bit11配置成01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由于这里仅使能了USART1,没有使能定时器,所以PA9和PA10的默认复用功能就是USART1,使用默认值即可。

设置串口参数:

  • 设置波特率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是波特率的计算公式,USARTDIV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组成,USARTDIV = DIV_Mantissa + (DIV_Fraction / 16) 。fck是内部时钟频率,这里就使用默认值,是8MHZ。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USART_BRR寄存器,DIV_Mantissa表示整数部分,占用该寄存器的bit4~bit15,DIV_Fraction表示小数部分,占用该寄存器的bit0~bit3

以常用的波特率115200为例,来计算该寄存器的值:

设置波特率
	 * 115200 = 8000000/16/USARTDIV
	 * USARTDIV = 4.34
	 * DIV_Mantissa = 4
	 * DIV_Fraction / 16 = 0.34
	 * DIV_Fraction = 16*0.34 = 5

所以给USART_BRR寄存器的bit4~bit15赋值4,bit0~bit3赋值5,根据这两个值再来倒推一下真实的波特率:

真实波特率:
	 * DIV_Fraction / 16 = 5/16=0.3125
	 * USARTDIV = DIV_Mantissa + DIV_Fraction / 16 = 4.3125
	 * baudrate = 8000000/16/4.3125 = 115942

可以看到,虽然和115200有点差距,但是并不影响。

  • 设置数据格式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USART1_CR1寄存器,本喵将帧格式设置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无校验位,1个停止位,所以将bit13设置1,bit12设置为0,bit10设置为0,bit3设置为1,bit2设置为1。

但是此时并没有设置几个停止位,还需要设置另一个寄存器: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USART_CR2寄存器,将bit12~bit13设置为00,表示1个停止位。

根据状态寄存器读写数据: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串口模块结构图,发送有一个发送数据寄存器和发送移位寄存器,接收有一个接收数据寄存器和接收移位寄存器。

发送数据时,CPU将数据写入到发送数据寄存器,然后由发送移位寄存器一位一位将数据通过TXD线发送出去。

接收数据时,RXD线上的数据一位一位放入接收移位寄存器,该寄存器接收完毕后将整个字节数据放入到接收数据寄存器,CPU从接收数据寄存器中可以直接读取数据。

  • 状态寄存器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USART_SR状态寄存器,TXE表示发送数据寄存器是否为空,该位并不能说明数据已经发送完了,因为真正发送数据的是移位寄存器,只能说发送数据寄存器将数据给了移位寄存器,CPU可以再向数据寄存器中写数据了。

TC表示发送数据完成,即发送数据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都发送完毕了。RXNE表示接收数据寄存器中有数据了,说明已经接收到了数据,CPU可以来读取了。

  • 数据寄存器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USART_DR寄存器,写、读这个寄存器,就可以发送、读取串口数据。


在配置完引脚和功能选择以后,本喵在介绍USART_XXX寄存器的时候并没有说它的地址,因为无论是设置波特率的USART_BRR,还是设置数据格式的USART_CR1,再或者状态寄存器USART_SR,以及数据寄存器USART_DR这些都是以USART为基地址的。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USART1的基地址是0x40013800,上面本喵提到的这些寄存器都是在这个基地址的基础上进行偏移,也就是说它们都属于USART1模块中的寄存器。

typedef unsigned int uint32_t;
typedef struct
{
  volatile uint32_t SR;    /*!< USART Status register, Address offset: 0x00 */
  volatile uint32_t DR;    /*!< USART Data register,   Address offset: 0x04 */
  volatile uint32_t BRR;   /*!< USART Baud rate register, Address offset: 0x08 */
  volatile uint32_t CR1;   /*!< USART Control register 1, Address offset: 0x0C */
  volatile uint32_t CR2;   /*!< USART Control register 2, Address offset: 0x10 */
  volatile uint32_t CR3;   /*!< USART Control register 3, Address offset: 0x14 */
  volatile uint32_t GTPR;  /*!< USART Guard time and prescaler register, Address offset: 0x18 */
} USART_TypeDef;

如上面代码所示,用一个结构体来表示USART模块,里面的成员变量表示各个寄存器,让它们在结构体中的偏移量和寄存器相对于USART模块的偏移量相对应,此时就可以通过访问这个结构体访问到各个寄存器。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是整个串口的初始化代码,其中配置波特率等参数使用的是结构体访问的寄存器,串口结构体是一个局部变量。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定义发送一个字符和接收一个字符的函数,通过判断状态寄存器的值,进而读写DR寄存器,也是通过结构体访问的寄存器,结构体是一个局部变量。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此时将程序烧录到开发板以后,会通过串口发送Hello字符串,在PC端发送一个字符,板子接收到以后返回该字符及下一个字符,此时我们的串口是配置好了。

问题:为什么每个函数中都得创建一个uart1结构体局部变量,而不是创建全局变量供这些函数使用呢?

🍠段的概念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增加三个函数,用来打印字符串及变量的地址。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创建四个全局变量,g_ConstChar被const修饰,然后在mymain中分别打印四个变量的地址及它们的值。

将程序编译后烧录到开发板中,通过串口工具来观察输出的内容。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来看这四个变量的地址,只有g_ConstChar这个被const修饰的变量地址是位于Flash中的,其他几个变量都是位于RAM中。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keil中只能了Flash和RAM的起始地址,根据这两个参数很容易判断出这四个变量所处的位置。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再来看输出的这四个变量的值,可以看到,只有const修饰的g_ConstChar变量输出了B,其他几个变量都没有输出对应的则,而是奇怪的东西。

  • 其他变量输出的奇怪值表明,这几个变量地址处的值是乱码。

g_ConstChar变量位于Flash,也就是ROM,ROM是只读的,不能写,而其他三个变量位于RAM,RAM是可读可写的。

在编译的时候,编译器进行了判断处理,g_ConstChar是只读的,不会写,所以把它放在Flash就可以。

  • Flash上存放这种只读数据的区域叫做只读数据段

其他三个变量会进行读和写的操作,所以编译器给了它们一个链接地址,这个地址对应在RAM上,方便CPU进行读写。

  • RAM上存放这种可读可写全局变量的区域叫做可读可写数据段

无论有没有被const修饰的变量,它们都有初始值A或者B,这个两个数值是不会变的,只是用来使用的,所以编译器将这两个值放在这两个变量位于Flash上的地址处(加载地址)。

  • 有几个有初始值的全局变量,Flash中就会保存几个初始值。
  • Flash以及内存中并没有变量名,只会在变量的地址处直接存放数值。

char g_A = 0这种初始值为0的全局变量,以及char g_B这种没有初始值的全局变量,Flash上就没有必要存放它们的初始值。

假设初始值为0的变量有一万个,Flash中难道要存放1万个0吗?肯定不会的,这样浪费内存不说,还没有任何意义。对于没有初始值的全局变量Flash中更不会存放它的初始值了。

所以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直接给这种初始值为0或者没有初始值的全局变量分配一个链接地址,位于RAM中,CPU直接去链接地址读写就可以了。

  • 这种存放初始值为0或者没有初始值所在的RAM区域被叫做BSS段或者ZI段

我们写的代码经过编译链接以后,会生成一个二进制可执行文件,里面全部都是机器码,这部分代码并不会改变,所以也存放到Flash上。

  • 存放代码的Flash区域被叫做代码段

至于栈以及堆本喵在前面的文章中就详细讲解过,这里就不再说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单片机中的C语言。

所以,程序分为这几个段:

  • 代码段(RO-CODE):就是程序本身,不会被修改
  • 可读可写的数据段(RW-DATA):有初始值的全局变量、静态变量,需要从ROM上复制到内存
  • 只读的数据段(RO-DATA):可以放在ROM上,不需要复制到内存
  • BSS段或ZI段:
    • 初始值为0的全局变量或静态变量,没必要放在ROM上,使用之前清零就可以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或静态变量,没必要放在ROM上,使用之前清零就可以
  • 局部变量:保存在栈中,运行时生成
  • 堆:一块空闲空间,使用malloc函数来管理它,malloc函数可以自己写

🍠IDE背后的命令

IDE指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我们开发STM32F103等单片机程序时使用是keil5就是一种IDE。

使用IDE,很容易操作,点点鼠标就可完成,添加文件,指定文件路径(头文件路径、库文件路径),指定链接库,编译、链接,下载、调试等功能。

其实在我们点下某一个按钮以后,IDE的背后会执行一系列指令: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在keil5的Output选择中勾选Create Batch File,然后重新全部编译。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此时在当前工程的Objects目录下会多出上面红色框中的四个文件。

【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理解ARM架构,arm开发,架构,ide
如上图所示分别是这几个文件中的内容,都是一系列的命令行指令,用来编译和链接文件的指令,具体怎么用不用管,只需要知道有这些东西。

  • start._ia中的命令行就是在让start.s汇编文件编译成start.o目标文件。
  • main._i中的命令行就是在让main,c源文件编译成main.o目标文件。
  • uart._i中的命令行就是在让uart.c源文件编译成uart.o目标文件。
  • led.linp中的命令行就是把这几个.o目标文件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二进制可执行文件led.axf,我们烧录的就是这个文件。

当我们点下IDE上的编译选项时,IDE会自动执行上面四个文件中的内容,最后生成我们需要的东西。

🍠总结

虽然配置串口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相信大家很少直接使用寄存器地址来配置吧,这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对ARM架构的理解。

串口配好后通过打印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段的概念,编译器不同类型的变量放在内存中不同的位置。

要意识到,编译一个工程的背后没有那么简单。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754619.html

到了这里,关于【理解ARM架构】操作寄存器实现UART | 段的概念 | IDE背后的命令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C#] .NET8增加了Arm架构的多寄存器的查表函数(VectorTableLookup/VectorTableLookupExtension)

    作者: zyl910 发现.NET8增加了Arm架构的多寄存器的查表函数(VectorTableLookup/VectorTableLookupExtension),这给编写SIMD向量化算法带来了方便。 在学习Arm的AdvSimd(Neon)指令集时,发现它的Lookup(查表)功能,类似X86的Sse系列指令集中的字节Shuffle(换位。如 _mm_shuffle_epi8 )功能。 而

    2024年03月24日
    浏览(8)
  • 【ARM 嵌入式 C 入门及渐进 12 --寄存器位清0和置位函数实现】

    在 C 语言中,可以使用宏定义来创建用于清除(清零)或设置(置一)32位地址中特定位的函数。以下是两个宏定义的示例: 这里的 addr 是指向目标32位地址的指针, bit 是需要操作的位的索引(从0开始计数)。 示例使用方式 假设要操作的是一个具有可读写属性的寄存器,它

    2024年03月22日
    浏览(10)
  • ARM寄存器组

    ARM寄存器组

    CM3 拥有通用寄存器 R0‐R15 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 R0-R7也被称为低组寄存器,所有指令可以访问它们,它们的字长为32位,复位后的初始值是不可预料的。 R8-R12也被称为高组寄存器,所有指令可以访问它们,它们的字长为32位,复位后的初始值是不可预料的。 R13寄存器中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9)
  • ARM 寄存器

    ARM 寄存器

    Cortex A 系列的 ARM 处理器共有 40 个 32 位寄存器,其中 33 个为通用寄存器,7 个为状态寄存器。用户模式和系统模式共用同一组寄存器。 一、未分组寄存器 R0~R7 有些寄存器是所有运行模式共用的,如 R0~R7,它们被称为未分组寄存器。 在所有运行模式下,未分组寄存器都指向同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11)
  • ARM寄存器组织

    ARM寄存器组织

     ARM有37个32位长的寄存器: 1个用做PC(Program Counter); 1个用做CPSR(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 5个用做SPSR(Saved Program Status Registers); 30个通用寄存器。 ARM处理器共有37个寄存器,被分为若干个组(BANK),这些寄存器均为32位的寄存器。6个状态寄存器,用以标识CPU的工作状

    2024年02月01日
    浏览(26)
  • Arm汇编---寄存器

    寄存器:r0~r15, sp, lr, sb, sl, fp, ip, pc 条件码:eq, ne, hs, lo, mi, pl, vs, vc, hi, ls, ge, lt, gt, le, al ------------------------------------------ 一、数据寄存器 --------------------------------------------- ------------------------------------------ 二、指针寄存器 --------------------------------------------- --------------------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12)
  • ARM处理器有哪些工作模式和寄存器?各寄存器作用是什么?ARM异常中断处理流程?

    ARM处理器有哪些工作模式和寄存器?各寄存器作用是什么?ARM异常中断处理流程?

    快速学习嵌入式开发其他基础知识? 返回专栏总目录 《嵌入式工程师自我修养/C语言》 Tip📌:鼠标悬停双虚线/句,可获得更详细的描述   ARM处理器有多种工作模式,如下表所示。应用程序正常运行时,ARM处理器工作在 用户模式(User mode) ,当程序运行出错或有中

    2024年02月21日
    浏览(284)
  • ARM中的寄存器

    ARM中的寄存器

    ARM工作模式 ARM有8个基本的工作模式 User 非特权模式,一般在执行上层的应用程序时ARM处于该模式 FIQ 当一个高优先级中断产生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IRQ 当一个低优先级中断产生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SVC 当复位或执行软中断指令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Abort 当产生存取异常时ARM将进

    2024年02月03日
    浏览(11)
  • ARM编程模型-寄存器组

    ARM编程模型-寄存器组

    Cortex A系列ARM处理器共有40个32位寄存器,其中33个为通用寄存器,7个为状态寄存器。usr模式和sys模式共用同一组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包括R0~R15,可以分为3类: 未分组寄存器R0~R7 分组寄存器R8~R14、R13(SP) 、R14(LR) 程序计数器PC(R15)、R8_fiq-R12_fir为快中断独有 在不同模式下,名称相同的

    2024年02月10日
    浏览(11)
  • 12.3 ARM寄存器组织

    12.3 ARM寄存器组织

    目录 ARM寄存器组织(一) 寄存器 概念 作用 分类 ARM寄存器 ARM寄存器组织(二) 专用寄存器 R15(PC,Program Counter) R14(LR,Link Register) R13(SP,Stack Pointer) ARM寄存器组织(三) CPSR寄存器 ARM寄存器组织(一) 寄存器 概念 寄存器是处理器内部的存储器,没有地址 C语言中register存储在寄

    2024年02月13日
    浏览(1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