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

这篇具有很好参考价值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存在错误或未考虑完全的地方,请大家不吝赐教,您也可以点击"举报违法"按钮提交疑问。

引言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通常来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但是事实上,给一门学科界定范围是很难的,尤其对于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数学这样成熟的学科,有时我们也很难梳理一个明确的边界。而像人工智能这样不断扩展边界的学科,更是很难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机械、电子、经济甚至哲学,都有所涉及。它的实用性极强,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多元跨专业学科。

  

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

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以及阿兰·图灵(Alan Turing)1936年发表的《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后来随着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在 1950 年提出计算机博弈。以及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在 1954 年提出“图灵测试”,让机器产生智能这一想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一个研讨会,John McCarthy, Marvin Minsky, Nathaniel Rochester, 以及Claude Shannon等人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算法方面,1957年,Rosenblatt Frank提出感知机算法Perceptron,这不仅开启了机器学习的浪潮,也成为后来神经网络的基础(当然追溯的话,神经网络研究得追溯到1943年神经生理学家麦卡洛克(W. S. McCulloch)和皮茨(W. Pitts)的神经元模型)。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1.1 计算机象棋博弈(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年4月30日—2001年2月24日)是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

香农是世界上首批提出“计算机能够和人类进行国际象棋对弈”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他为《科学美国人》撰写过一篇文章,阐述了“实现人机博弈的方法”;他设计的国际象棋程序,发表在同年《哲学杂志》上(计算机下棋程序 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

香农把棋盘定义为二维数组,每个棋子都有一个对应的子程序计算棋子所有可能的走法,最后有个评估函数(evaluation function)。传统的棋局都把下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开局、中局和残局,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而此论文也引用了冯·诺依曼的《博弈论》和维纳的《控制论》。

这篇论文开启了计算机下棋的理论研究,其主要思路在多年后的“深蓝”及AlphaGo中仍能看到。1956年,在洛斯阿拉莫斯的MANIAC计算机上,他又展示了国际象棋的下棋程序。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1.2 测试Turing Test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语: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1954年,图灵测试(The Turing test)由图灵发明,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机器让平均每个参与者做出超过30%的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其中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他实际提出了一种测试机器是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即假设有一台电脑,其运算速度非常快、记忆容量和逻辑单元的数目也超过了人脑,而且还为这台电脑编写了许多智能化的程序,并提供了合适种类的大量数据,那么,是否就能说这台机器具有思维能力?

图灵肯定机器可以思维的,他还对智能问题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由此提出一假想:即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相当长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机具有同人相当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Turing Testing)。当时全世界只有几台电脑,其他几乎所有计算机根本无法通过这一测试。

要分辨一个想法是“自创”的思想还是精心设计的“模仿”是非常难的,任何自创思想的证据都可以被否决。图灵试图解决长久以来关于如何定义思考的哲学争论,他提出一个虽然主观但可操作的标准: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相作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为消除人类心中的偏见,图灵设计了一种“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远处的人类测试者在一段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两个实体对他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反应来判断是人类还是电脑。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测试,从电脑被误判断为人的几率就可以测出电脑智能的成功程度。

图灵预言,在20世纪末,一定会有电脑通过“图灵测试”。2014年6月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举办方英国雷丁大学发布新闻稿,宣称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虽然“尤金”软件还远不能“思考”,但也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计算机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1.3达特茅斯学院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56年夏季,年轻的明斯基与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麦卡锡(John MeCarthy,1927—2011)等10人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办了一个长达2个月的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认真热烈地讨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问题。会上正式使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 AI)这一术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国际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开创性贡献。会议持续了一个月,基本上以大范围的集思广益为主。这催生了后来人所共知的人工智能革命。1956年也因此成为了人工智能元年。会议的主要议题包括自动计算机、如何为计算机编程使其能够使用语言、神经网络、计算规模理论、自我改造、抽象、随机性与创造性等。

1.4感知机(Perceptrons)

1957年,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在一台IBM-704计算机上模拟实现了一种他发明的叫做“感知机”(Perceptron)的神经网络模型。罗森布拉特1962年出了本书:《神经动力学原理:感知机和大脑机制的理论》(Principles of Neurodynamics: Perceptrons and the Theory of Brain Mechanisms),基于MCP神经元提出了第一个感知器学习算法,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自学习算法,此算法可以通过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学习,自动获取到权重系数,通过输入信号与权重系数的乘积来判断神经元是否被激活(产生输出信号)。

感知机需要几个二进制输入, X1,X2,…Xn X1,X2,…Xn ,并产生一个二进制输出: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上图所示的 Perceptron Perceptron 有三个输入,但是实际的输入可能远多于三个或是少与三个。Rosenblatt Rosenblatt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计算输出,他首先引入了 weights weights(权重)概念, ω1,ω2,... ω1,ω2,...。以实数权重 ω ω表示输入到输出的重要性,神经元的输出 0 或 1 ,这取决于加权因子(即 weights weights)小于或大于某一阈值。就像权重,阈值为一个实数,是一个神经元的参数。

公式表示为: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激活函数的最初形态, 0 0 状态代表抑制, 1 1 状态代表激活。这简单的数学公式帮助我们了解 perceptrons perceptrons 是如何工作的。姑且我们把它理解为: 它是一种通过权衡输入信息的重要性来决定你的输出。


2023年Openai的ChatGPT 4.0火爆出圈,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对中国用户(包括港澳台)开放。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内容、技术和服务,些许的抹平差异,让中国用户,也能更方便、更便宜的了解和使用到全球最强大的对话式AI大模型。

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人工智能文章来源地址https://www.toymoban.com/news/detail-816622.html

到了这里,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简史第一章: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的文章就介绍完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在右上角搜索TOY模板网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TOY模板网!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违法举报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领支付宝红包赞助服务器费用

相关文章

  • 人工智能(第 3 版)第一章笔记

    人工智能(第 3 版)第一章笔记

    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因人而异。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科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发展和储存的,而不是显式要求而变得可用。 首先,理解和定义智能,有利于我们确定人工智能的优缺点。 首先,引出智能的定义,源自R.斯腾伯格:“智能是个体从经验中学习、正

    2024年01月23日
    浏览(15)
  • 人工智能(第三版)—【第一章】练习题

    人工智能(第三版)—【第一章】练习题

    逆图灵测试的一个可能的实际应用是 在线购票系统 。在购票过程中,用户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疑虑或困惑,例如座位选择、票价查询、支付问题等。通过进行逆图灵测试,系统可以判断用户是在与人交互还是与另一台计算机交互,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准确的服务。 在这

    2024年02月21日
    浏览(19)
  • 《人工智能》第三版 第一章 概述 课后习题

    《人工智能》第三版 第一章 概述 课后习题

    第一章 讨论题 1.你如何定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利用计算机和机器模仿人类大脑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2.区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区分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强人工智能能够执行任何人类智能任务,而弱人工智能则专注

    2024年01月25日
    浏览(16)
  • 人工智能( 第 3 版)第一章学习笔记

    人工智能( 第 3 版)第一章学习笔记

    第 1 章 人工智能概述 1.0 引言 本文对人工智能的观点:人工智能是由人(people)、想法(idea)、方法(method)、机器(machine)和结果(outcome)等对象组成的。人通过机器(计算机)将自己的想法以某种方法进行实现,最终实现的东西称为结果。 研究人工智能或实现人工智能系

    2024年01月25日
    浏览(12)
  • 第一章--第二篇--GPT-3.5 人工智能模型

    一、引言 GPT-3.5 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它是 GPT-3 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GPT-3.5 模型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和更加丰富的语料库,可以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和准确的文本。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GPT-3.5 模型:模型原理、模型结构、应

    2024年02月02日
    浏览(15)
  • 【读书周】人工智能(第3版) 第一章概述笔记

    【读书周】人工智能(第3版) 第一章概述笔记

    此份笔记是个人看书总结见解,如有错误不合理之处可以提出 p11如何规划学时 ch1 3h ch2 2h ch3 4h 由潜意识引出什么是人工智能,从人工与智能分开思考 评估智能可以通过问答的间接方式,感觉类似于chatgpt形式 接着具体介绍图灵测试以及相关争议,有人认为测试存在“背答案

    2024年01月22日
    浏览(20)
  • 【AIGC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人工智能的第一步,一文告诉你人工智能是什么以及未来的方向分析

    当人们提到“人工智能(AI)”时,很多人会想到机器人和未来世界的科幻场景,但AI的应用远远不止于此。现在,AI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和生活领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 AI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很多不同的技术,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等。

    2023年04月08日
    浏览(51)
  • 人工智能AI简史

    人工智能AI简史

    最近学习AI,顺便整理了一份AI人工智能简史,大家参考: 1951年 第一台神经网络机,称为SNARC; 1956年 达特茅斯学院会议,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1966年 MIT发明ELIZA人机心理治疗对话程序,通过和数据库实现心理咨询; 1980年 CMU为DEC设计的XCON专家系统获得巨

    2023年04月18日
    浏览(24)
  • AI人工智能简史

    AI人工智能简史

    最近学习AI,顺便整理了一份AI人工智能简史,大家参考: 1951年 第一台神经网络机,称为SNARC; 1956年 达特茅斯学院会议,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1966年 MIT发明ELIZA人机心理治疗对话程序,通过和数据库实现心理咨询; 1980年 CMU为DEC设计的XCON专家系统获得巨

    2023年04月17日
    浏览(10)
  • 读十堂极简人工智能课笔记01_人工智能简史

    读十堂极简人工智能课笔记01_人工智能简史

    8.1.2.1. 希望这个点子能让机器履行人脑的多数工作并自我复制 9.1.3.1. 并不遵循特定的程序 10.1.2.1. 有的问题是不可用计算机计算的 10.1.3.1. 图灵测试 10.1.3.2. 从此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测试 10.1.3.3. 它衡量不了许多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 10.1.3.3.1. 预测和优化 10.1.3.3.

    2024年02月19日
    浏览(1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博客赞助

微信扫一扫打赏

请作者喝杯咖啡吧~博客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领取红包,优惠每天领

二维码1

领取红包

二维码2

领红包